FG电子



      大家好,「长江志愿」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各科,从本期起,将不定期推出「名师课堂」系列——关于各科目的学习。

      第一课,语文课,同学们请继续往下看 。


      “语文是什么?”“语文怎么学?”……对于这样的问题,可以说是见仁见智。在本文中,教育名家 、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。


      语文先是一种能力和素养 ,然后才是一门知识

      语文是什么 ?我觉得语文首先是一种能力 。


      现在社会上对教育批评很多 ,对语文教学批评尤其多 ,我觉得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是好事 ,但是讨论当中需要真知灼见 。


      我认为,语文是一种能力,是通过表达能力、交流能力 、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;是通过概念表达、是非判断、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 。


      语文也是一种素养,是一种通过诗 、词、歌赋 、小说、散文等语言形式的创作、欣赏和传承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、文化素养 。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素养 ,使得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。


      其次 ,语文才是一门知识,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、文章的知识课程。因此 ,把语文作为一门单纯的知识课程 ,围绕着百十个所谓核心知识点讲来讲去 ,考来考去,那是舍本逐末 。


      图|网络


      怎样才是一名好的语文老师 ?

      如果能把各种理论流派和考试分数放在一边,我认为,能够让学生热爱语文的老师,就是一个好语文老师。


      勤劳为益友,热爱是良师 。要学生学好语文,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热爱语文。


      当然 ,让学生懂得语文的重要性 ,自觉学习诚然好,但也难 ;让学生通过尝试,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,喜欢语文,并进而养成日积月累 、乐此不疲的学习习惯 ,则更为重要,是更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。


      这大概就是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”的道理吧!


      如何上好语文课?

      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 ,就要讨论一下什么是能力 。


      所谓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项任务,解决某个问题,实现某项目标的一种能量 ,一种本领。这种能量或本领,是实践主体(指学习者)在实践过程中从对课题的重复接触 、多次尝试和反复练习之中获得的 。


      语文既然是一种能力,那么语文课就应当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去运作,即语文能力要在学习者听 、说 、读、写的实践过程中获得 ,要在学习者听、说、读、写的实践过程中提高。听、说、读、写互为依存,互为助力,是一个整体。所以,要强调多听 ,多说,多读 ,多写。


      为什么要强调“多” ?因为能力也好,记忆也好,是依靠多次重复才能够获得的,所以把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诗词 、背诵一篇课文说成是读死书,这是错误的。


      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,多次重复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技巧,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,然后创新能力、其他的修养也就在其中了 。我想这就是德国哲学家、教育家狄慈根所说的“重复是学习之母”这样一个道理。


     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?

      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,靠批评 、训责不是好办法 ,靠考试施压不是好办法 ,靠详细分析、讲解也不是好办法。


      有没有好办法呢?我觉得有,这就是一个字 :读 !两个字:熟读 !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之下 ,选可读之文章 ,选精美之文章 ,这不但是一个好的途径 ,而且是学语文的好办法 、大办法,最根本的办法。


      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”,“旧书不厌百回读 ,熟读深思子自知” ,这些已经被千百年历史证明是真理性认识的慧语哲言 ,一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,怎么就被抛到脑后去了呢!


      怎么读?我赞成出我之口 ,发而为声,入人之耳 ,激越有神的朗读;主张要放开喉咙读 ,要口 、耳、心、脑全面投入 ,全神贯注地读 ;尤其欣赏读得出神入化,摇头晃脑,陶醉于自我朗读之中的境界。


      在初中阶段 ,尤其要重视读,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 ,多读 、多诵,体验就在其中;多读 、多诵,感悟就在其中。因诵成好,因诵成悟,因悟入巧,因巧入神,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。


      所以,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基础。把诵读说成是死记硬背 ,加以贬低 ,我觉得是非常荒谬的。针对当前科目讲得多读得少、实效低的状况  ,我赞成提“返璞归真”这个口号。


      凡是人生的一切 ,从外铄得来的,虽言表名理,行合正谊 ,也不过是被动的 。若是从“自觉” 得来,便灵心澈悟,即知即行 。


      图|网络


      把熟读和背诵说成 “读死书”,是极其错误的

      这里必须说明,有些人把语文教学中的熟读和背诵说成是“读死书”,这是极其错误的。如非误解 ,就属偏见。要知道 ,有时候偏见是比无知更可怕的。

      “书到精绝潜心读,文穷情理放声吟”,这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,现在的问题是有这种追求的人太少了。诵读经典,吟咏美文,传承文明,提高语文素养 ,丰富精神世界,也可以融思考于其中,蓄能力于其中 ,寓创造于其中。一举多得,何乐而不为呢?这不正是学习主体主动的 、生动活泼的语言习得的实践活动吗?


      我以为,语文课应当重视背诵。国家颁布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名家名篇一贯要求背诵,只是这项十分重要的原则在许多地方 、许多学校、许多教师那里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 。


      据统计,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有192篇课文、106个段落,总计近300篇(段)。这一数字在语文课内是否还是少了些 ,可以讨论 。如果课内课外加起来算,相对于12年的时间来说,显然是少了。


      如果每年能背30到40首诗词,20至30篇美文,整个中小学阶段有六七百篇诗书(或者更多)装在肚子里,那就会如伯洛所言,在今后的生活里,“决不会缺乏真实的朋友、有益的顾问和愉快的伴侣”了。


      做学问 、写文章 ,就可以体会到朱夫子“读书之乐何处寻 ,数点梅花天地心” ,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的境界了 。


      诵读工作做好了 、做实了,学生因诵读而抑扬顿挫,因诵读而慷慨入神,因诵读而兴趣盎然,因诵读而一往情深 ,热爱母语之情油然而生,中华文化之根悠然深远,这不正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展现吗?


      儿童少年正处于脑子好,思维活跃 ,记忆力强的最佳年华,在这阶段多背诵点诗词和文章,不仅是在人生旅途中处处用得着 ,可以终身受益,而且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也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。

      各科目成绩记录

      「长江志愿」高考志愿填报智能助手 ,帮助你记录各科成绩 ,可视化功能直观呈现学生的发挥水平及科目成绩成长曲线,科学应对各科目的学习。


        XML地图